热血青春季 成分献血上外行

(2013年11月26日 上外红十字会)2013年11月25日,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不同院系的14名(英语学院13名、传媒1名)同学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与捐献成分血活动,此次单采血小板活动是市教委卫生计生委在部分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红十字会迅速响应号召,积极探索起步性的献血活动,通过有序尝试,为建立开展捐献单采血小板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奠定基础。此次高校成分献血试点工作上外之行获得圆满成功,并受到市血液中心高度称赞。


当天清晨,34名同学乘校车一同前往坐落于长宁区虹桥路的上海市血液中心。到达之后,同学们首先填写了献血登记表,并根据随身携带的身份证完成电脑录入个人信息,随后血液中心向每个同学发放献血条码。整个体检过程持续了近40分钟,期间,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由于成分血的特殊性,它的采集对捐献者身体素质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在血压测定、问诊之后,还要对献血者抽血化验,进行初步筛选,在各项指标都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献血者捐献成分血。她还说:“因为献血是好事情,一定要保证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再去奉献爱心。”最终34名同学中的14名同学通过了严格的抽血化验,每人按规定服用了由血液中心提供的食品后在休息室候采。

候采期间,血液中心朱主任还特意看望了我校献血学生,并称赞学校第一批献成分血的学生们都是勇敢的开拓者。他还说,血液是特殊的生命之水,献血不仅是献爱心,更能体现人类互助团结的友爱精神,这一层面来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一个献血者都是英雄。长期以来,上海的高校作为上海团体单位献血的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每年六万人份的献血量对维持上海地区临床血液供应的平衡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随后,14名同学进入机采室献血。在机采室,每个同学手臂上与采集针相连的采集管一分为二,一根出血,一根回血。医护人员介绍说,采集的血液将通过血液分离机循环分离出血浆、血小板等,留下所需要的血小板,同时把其他血液成分比如血浆输回献血者体内。成分血的采集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之后同学们还领取了献血证及献血纪念品。


活动结束后,来自英语学院的大三学生陈雪莹说,“来之前就很好奇,虽然之前献过两次血,但这是第一次献成分血。这次献血一方面是对自己健康的肯定,另一方面听工作人员说成分血比全血更实用后觉得特别自豪,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合格,都能去献。” 而上外红十字会的同伴师资魏杨静在献血后也感叹:“这都是举手之劳,既不妨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能奉献爱心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献出的血液还可以再生,但错过挽救的生命不会重来。”

关于这次活动,上外红十字会的负责人赵老师说,“原先大学生集中献血的时候没有献成分血这个要求,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血量不够供应,所以高校也响应教委要求,开展了相应的试点活动。虽然只是试行,我们学生的热情也很高。”她在总结此次献血活动时表示,对我校未来献成分血工作很有信心,也期待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


作为个人,同学们目前只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但通过集体努力,每一滴血将如雨水汇入小溪,小溪汇成江海,生命之流必将奔流不息,驱散病痛的阴霾,将爱与温暖传递人间。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之下,我校将在长久时间内为缓解上海地区成分血供需矛盾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学生积极捐献成分血的行动也将在社会上辐射一片人,影响一片人,带动这个社会的献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