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架毛巾齐上阵 急救比赛迎五·八 ——红十字会举行年度五·八急救比赛

(文|苏星奇 陈梦帆  摄影|李至卓)

担架、三角巾、夹板、毛巾、止血带;单眼包扎、双胸包扎、骨折固定、CPR(心肺复苏)……5月3日至5月5日,为庆祝第64个“5·8世界红十字日”,一年一度的“校红十字会急救比赛”在师生活动中心门口进行。经过三轮角逐后,新闻传播学院夺取了本次比赛的桂冠,亚军和季军分别由东方语学院和日本经济文化学院获得。

(冠亚季军合照)

比赛采用抽签淘汰制,分三阶段进行。项目包括包扎、骨折固定及搬运和CPR(心肺复苏),根据操作难易程度,CPR被设为决赛项目。

第一天进行的是包扎比赛。赛前,选手们口中默默念叨着包扎口诀;工作人员做着最后的物资准备工作,而一旁观赛的同学们则屏息以待。

随着评委的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选手在包扎中)

这边,三角巾折成三指宽,用上三分之一处盖在伤眼处,耳下一折一翻,绕过头部再一折一翻……一位选手正对“伤员”进行单眼包扎,她手握三角巾上下翻飞;另一边,另一位选手正在为“伤员”的“小披肩”做背后的V字固定,她正在做的是双胸包扎动作。而评委们则绕着“伤员”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斟酌着笔杆子打分。

很快,一个个“伤员”就被三角巾包了个严严实实。“伤员,我们一起合张影吧!”虽然身边的同学变身“木乃伊”,但包扎员依然很欣赏自己的这件“作品”。

(金院同学和伤员合照)

第二天进行的是骨折固定比赛。阳光下两位同学半蹲在地,对躺在垫子上的假人“安妮”进行骨折固定处理。止血带止血、七条三角巾同时穿过“伤者”、“上三下四”、脚上打八字结……将大腿固定好后,担架一抬,三人一送,安妮便被稳稳地放在了担架上。

(参赛选手在搬运伤员)

  比赛的重头戏是决赛的CPR,“安妮,安妮,听得到吗?”“救助者”正在确定“患者”是否还有意识。“谁来打一下120!”她环顾四周,大声说道。进行胸外按压时,只见“救助者”双膝跪地,手肘伸直,垂直下压,“一、二、三、四……”选手们嘴里喊着数字,手上均匀地按压,眼睛始终“聚焦”在垫子上的假人安妮……

据介绍,本次急救比赛的参赛选手来自上外12个学院,每学院派出6人组成参赛队,其中包括1名 “伤员”、2名担架员、2名包扎员以及一位实施心肺复苏术的选手。

  来自东方语学院高莹莹今年大一。自上大学以来,红会的急救培训她一次都没落下。说到这次比赛,她笑称,“虽然上学期参加过培训,但过了个寒假都生疏了。比赛前特意把室友‘借过来’,演练了好几遍。”   “因为报名人数限制,这次的比赛我没有上场,” 10级国际教育学院的侯严珏同学有些遗憾地说,“但急救的培训使我学会了许多以前匮乏的急救知识,这下遇到紧急情况不会手足无措了。”   “今年,大家的整体水平都较高,对于比赛内容都有整体和细节的把握,部分队伍体现出了突出的比赛水平,动作规范、位置准确、速度快、美观度高。”评委陈宁馨对选手们的表现如是说。09英语学院的陈宁馨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资,具有培训其他救护师资的资格。在急救师资队常规项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她为同学们传授包扎、骨折固定等知识的身影,她算得上是急救队里的“大牌”。   同样属于急救师资的付珊这次也参加了比赛。“我能体会到,作为一名红会成员,我是身负使命的,说不上治病救人这么崇高,却能在危急时刻辅助医生,挽救生命。”付珊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她说,“(我参加比赛的)原因并不在于比赛本身,而是想借此机会巩固已经学到的急救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资。”
(付珊同学在比赛中)

据上外红会急救师资队队长张红旭介绍,急救比赛旨在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以提高同学们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至今已成为了一个“传统”。“我们希望这样趣味十足的急救比赛能让同学们从中不断学习、复习急救知识,在危机时刻真正成为‘本能’。”